近期,我认真研读了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伟推荐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管理会计》两本书,感觉爱不释手、受益匪浅,不仅触动了我的心灵,颠覆了我的思维,更加刷新了我的认知。在能源集团联合重组再起航和双欣矿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读这两本书,犹如滴滴甘霖,滋润企业成长。
现就学习《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谈一下认识和思考。
一、关于创新再品味
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作者德鲁克从全新的视角,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创新是体现企业家精神的手段,企业家从事创新活动。并且创新是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工作,这意味着创新是可以学习的,是可以通过日常训练加以实践从而熟练掌握的,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
结合煤矿企业工作实际,我认为创新主要分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三类。管理创新大到机制、流程、制度创新,小到一条建议、一个点子、一个小改小革这些都是管理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或是自身技术的优化改进,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就是技术创新;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公司实际创新产品,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就是产品创新。
二、面对创新再提升
如何寻找创新机遇?什么样的政策和举措才能让公司培养出企业家精神?如何成功地将一项创新带动公司发展?读完这本书,心里也有了答案。彼得德鲁克在书中指出了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分成了三个内部来源和四个外部来源。三个内部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事件、程序需要;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及新知识。面对变化,德鲁克给出的回答是:首先,必须不惧怕任何变化,不对外部和内部改变产生反感。企业家总是把变化作为正常的、健康的事物,张开双臂去欢迎它,并主动从中寻找创新的机会。对于创新者,必须将变化看作是机遇,而非威胁。正如德鲁克在书中所提到的,“杯子是半满的”和“杯子是半空的”从数学上看没有任何差别,但这对于创新者而言,就是一项重要的认知差异,关键是针对问题角度的不同解读。
因此,我们必须要时刻保持正确的心态和认识,从复杂多变的变化中扬长补短、抢抓机遇,而不是畏首畏尾或者守株待兔;必须要坚定不移“推翻”现状,进行必要的“回炉再造”,特别是目前能源集团正处于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处于向新型能源企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静观大势、顺势而为,以变革转型、守正创新为主线,做好应对严峻挑战、驾驭复杂局面的充分准备,主动担起“一个保障、两个优化”新的使命,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三、谋求创新见行动
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指出: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技能,是有导向性的,也是一门学问。成功的企业家未雨绸缪、努力实干,德鲁克也在书中一再告诉我们创新是需要转化为行动的,如果创新仅仅停留在观念上,没有转化为行动和结果,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关于创新,我们一直在行动。在提高工作人员综合水平方面,我们改变培训模式,专门设立机电技术人员培训实训基地,成立综机设备维修中心专业化维修队伍,健全完善奖惩制度,通过现场案例分析、事故排除实训,邀请专业人员现场指导,进一步拓宽了技术人员工作思路,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培训方式,逐渐转变为培训、实践、引入、激励“3+1培训”新模式,为机电维修专业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综合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创新机电技术制度管理方面,我们立足设备现有实际状态,引入“八定”点检、“五定”润滑等先进方法,合理运用“5WHY、5M1E”法,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查找影响相关指标的因素,对设备清扫、点检、润滑、紧固等困难部位进行分析并实施改善,固化形成“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标准化”长效机制。制定完善内修、外委及购置设备的入库验收制度,强化设备安装选型管理,消除设备运行的“加工浪费”。运用“OEE”全局设备效率综合评价体系、A3报告等精益管理效能。将配件采购、自主维护、故障管理等精益过程管理,以市场化考核为手段,建立全员参与、全过程维护、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设备维护管理体系。
生活在变革时代的人们是幸运的,因为这个时代充满了机遇。德鲁克说,应对变革的最好办法是创造变革。我们应遵循他的教诲,并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真正贯彻到实践中去,积极承担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学习作为提升自身本领、推动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强化学习、创新作为,为能源集团高质量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双欣矿业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