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终冲刺季的号角吹响,煤炭保供进入关键阶段。作为矿井的“动脉”,运输系统的高效平稳运行,直接关系到生产环节的顺畅衔接。面对近百辆无轨胶轮车满负荷运转的高强度压力,如何保障它们全程“不掉链子”?近日,笔者走进黄陶勒盖煤炭公司,实地探寻他们凭借一套独特的检修“秘籍”,实现检修效率提升48%、车辆故障率由5%下降至3%的幕后故事。
秘籍一:“精”于预防 从“救火”到“防火”

图为黄陶勒盖煤炭公司辅运队职工对无轨胶轮车进行深度清洁与全面“体检”
过去,车辆检修常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故障突发后才紧急处理,不仅打乱生产节奏,还可能引发连锁风险。如今,该公司彻底转变检修思路,全面推行“精准预防式”检修模式,将故障防控的关口前移。
“我们为每一台无轨胶轮车都建立了专属‘健康档案’,车辆的‘身体状况’一目了然。” 该公司辅运队副队长马鹏飞指着桌上整齐排列的台账介绍道。翻开档案,每辆车的累计运行里程、历次维修详情、易损件更换周期、关键部件磨损数据等信息均记录得翔实清晰。
“以5号车为例,台账显示它曾因刹车片严重磨损进行过更换,我们便将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在下一个检修班次提前对刹车片厚度、磨损均匀度等进行细致检测,从源头上避免它在井下作业时因刹车故障‘趴窝’。” 马鹏飞说。这种“治未病”的预防理念,让大量潜在故障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成功实现了从“被动救火”到“主动防火”的转变。
秘籍二:“智”在升级 擦亮检修“火眼金睛”

图为黄陶勒盖煤炭公司车辆智能性能测试
井下作业环境复杂多变,加之车辆长期满负荷运转,传统检修方式难以精准捕捉潜在隐患。对此,该公司积极引入智能监测技术,为无轨胶轮车植入“数字神经”,推动检修工作摆脱“凭经验判断”的局限,迈入“用数据说话”的新阶段。
在人员管理层面,他们聚焦司机这一关键环节,通过车内感应摄像头实时捕捉司机的疲劳特征,无论是频繁眨眼、头部低垂,还是注意力分散,系统都能快速识别并触发声光报警与语音提醒,及时化解因人为疏忽引发的安全隐患。
此外,该公司还引入车载故障诊断系统,可以24小时实时读取发动机转速、油压、水温等核心运行数据,一旦出现异常波动,立即自动预警,大幅缩短故障排查时间。系统还会整合历史检修记录,精准分析车辆的“薄弱环节”,避免“治标不治本”的维修误区,让检修工作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秘籍三:“严”抓管理 堵住“跑冒滴漏”

图为黄陶勒盖煤炭公司辅运队调度中心流程管控
高效检修既要靠技术创新,更需靠管理护航。该公司在流程管理上紧扣“严”字诀,创新推行“标准化检修作业卡”,将每一项检修任务拆解为可量化、可追溯的具体步骤。从车辆外观检查到核心部件检测,从工具使用规范到安全防护要求,每一项内容都明确操作标准与责任人,避免“凭经验施工、漏项漏检”的问题,保障检修质量全程可控。
为了激发员工积极性,他们还设立了“检修明星榜”和“隐患排查奖”,将检修效率、质量与个人绩效紧密挂钩,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车辆‘不掉链子’,我们的生产‘车轮’才能跑得更快、更稳。”该公司辅运中心主任任军朋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化这套检修体系,向智能化、数字化要效率、要安全,为驱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核支撑与科技动能。”
贯穿始终的智能检修保障,已化为畅通无阻的运输实效。如今,这条愈加高效的“生命线”,正为黄陶勒盖煤炭公司圆满完成全年任务目标,提供着坚实的井下运输保障,让煤炭保供的“最后一公里”愈发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