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陇东,10名年轻身影走进刘园子煤矿。这群“00后”大学生带着对煤炭行业的好奇,开启了从象牙塔到千米井下的蜕变之旅。煤矿如何用“传帮带”为新生力量铺路?一场跨越代际的传承故事,就此展开。
“自救器佩戴必须快准稳,这是保命的技能!”在该矿安全培训中心内,高级工程师王旺旺的声音铿锵有力。不同于传统课堂,煤矿创新的“三维培训”让新人们直呼“解渴”:理论课上,技术骨干把课本知识拆解成“井下实操指南”;井口实操区,老矿工手把手教调试矿灯、检查设备,逐个过关;事故案例教学,强化了新员工的“安全红线”意识。
“以前觉得‘安全’只是口号,现在才懂每一个细节都连着生命。”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的该矿职工赵鑫晃了晃满分考核表,“师傅说的‘宁等三分,不抢一秒’,我刻进心里了。”
有着20年机电经验的该矿职工刘善军,为他的大学生徒弟量身定制“每日一提问、每月一考核”计划:“年轻人学历高,但缺现场经验,我要把踩过的‘坑’变成他们的‘经验包’。”
煤矿的双向考核机制更让“传帮带”不走过场:师傅绩效与徒弟成长挂钩,徒弟进步快慢也影响师傅评优。“师傅带我下井时,连电机温度、线路接头都不放过。”该矿新入职的大学生彭凯笑着说,上周他发现设备异响,师傅当场教他排查,“这种‘现场教学’比课本生动百倍!”
入职满月,这群年轻人变了样:聊的不再是追剧游戏,而是设备参数、开采效率;手机里存的不是明星照,而是矿井平面图。“以前以为煤矿‘傻大粗’,没想到这么多的数据都能实时显示!”毕业于采矿专业的大学生刘嘉伟着调度中心的监控屏,眼里满是惊叹。
从“师徒结对”到“青蓝共荣”,刘园子煤矿用匠心培育新人,让老经验与新思维碰撞出火花。矿长杨贤江的话掷地有声:“人才是煤矿的根,我们要让‘青出于蓝’成为常态,让传承助力高质量发展!”
如今,这些年轻身影活跃在井下一线,用青春接过匠心的接力棒,为煤矿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