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风雨兼程,一路坎坷磨炼,他用实际行动将“不可能”书写为“可能”,结束了这场自建矿以来历时3600余天的“产能解放运动”,提前105天完成“双面生产”合法化手续攻坚任务,更历史性地突破矿井单面生产桎梏,成功激活每年800万吨优质产能。他就是西北矿业2024年度劳动模范—黄陶勒盖煤炭公司地质测量副总工程师张明鹏。
当申报材料盖上鲜红的审批印章,当监控大屏上双工作面视频实时展现,十余年的攻关协调、5000余次的沟通汇报,黄陶勒盖公司终于成功突破“双面生产”手续办理难关。这是张明鹏在2024年9月交出的一份创新突破的“满分”答卷,不仅助力该公司构建起工作面协同开采的“时空双优”新格局,实现产能依法合规释放,还为山东能源集团省外矿井工作面扩容探索出新方法、新思路、新模式。
自2012年入职以来,张明鹏先后在生产技术部、辅运队、双创管理部从事辅助运输、采煤、科技创新、智能化建设等工作。经过13年的历练,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管理人员,逐步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部门负责人,工作期间先后获得“淄矿金牌工匠”“乌审工匠”、山东能源集团“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等荣誉称号,用谦虚谨慎的态度、坚持不懈的努力,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鉴于他丰富的工作经验,在黄陶勒盖公司手续办理人手不足、缺少“主心骨”的关键时刻,他毅然决然扛起了这副重担。2023年7月,该公司受政策限制,被迫从“双面生产”转为“单面生产”,吨煤成本急速攀升,企业利润大幅下滑,威胁产能释放、降低职工收入、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三重危机”叠加出现。
面对此种困境,他带领团队以“有解”思维主动探索实施“能解”路径,创新性采用“三维攻坚法”,即在政策维度上抢抓机遇,精准把握安全设施设计审批职能移交窗口期,主动加强与矿山安全监管局沟通汇报,努力获取其认可和支持;在技术维度上多方探索,创造性将上组煤开采和“双面生产”布局融合到西翼风井改建项目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中,编制500余页技术论证报告,既解决西翼风井手续问题,又破解“双面生产”布局合规性难题;在法理维度上“寻规找矩”,深入研究立法法、标准化法、充填开采相关规定、防治煤矿冲击细则等法律法规,形成增面依据,为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事在人为、成事在干,每一刻默默无闻的努力都是成功的基石,这是张明鹏一直坚信的一句话。最终,在2024年6月17日,黄陶勒盖公司取得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安全监管局《关于巴彦高勒煤西翼通风系统安全改造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的批复》。
然而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取得了安全监察局的批复,但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在当时现采的33109工作面剩余不足600米的情况下,要想不耽误矿井产能,就要在工作面推采结束前完成项目综合竣工验收,这意味着必须在4个月内完成3个大项、9个分项、42个节点的任务目标,日均需推进1.4个关键节点。按以往经验来看,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时也不在乎有多难,我心中就一个目标,就是把手续办下来。”张明鹏在采访中答道。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他细研政策、划分节点,组织各专业抢抓时机、合力攻坚。
2024年9月,在他的带领下,黄陶勒盖公司相继完成安全设施验收、职业病防护设施验收、水土保持验收、环保设施验收等6个专项验收。 最终,通过“不舍昼夜”的推进,仅仅历时104天,他们便完成了改建项目竣工验收所有流程,创造了从手续办理到竣工验收的新纪录,完成了这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为矿井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做出巨大贡献。
用十年坚守破解“审批马拉松”困局,用百日攻坚创造“验收加速度”奇迹,这份答卷既是结束,也是开始。风好正是扬帆时,乘着新质生产力的东风,张明鹏将用更坚毅的步伐,助力黄陶勒盖公司走向更绿色、更智能、更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赵紫旭 任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