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宣传
基层动态

黄陶勒盖煤炭公司:“智能化+安全” 筑牢矿山“防护盾”

作者: 王铭  王铭   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12日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尚未完全穿透毛乌素沙地的晨雾,黄陶勒盖煤炭公司巴彦高勒煤矿调度室的大屏已亮起一片清晰的数据流。综采工作面采煤机正按预定参数割煤,实时传输的支架压力、采煤机牵引速度等数据平稳跳动,各岗位作业实况尽收眼底……这一场景,正是该公司以智能化建设擘画安全高效生产的生动写照。

今年以来,该公司聚焦“智能化+安全”主线,通过交通管控升级、机电系统智变、风险研判前置三大路径协同发力,构建起全链条、立体化的智能安全防控体系,以“满格”状态护航安全生产。

智控护航  打通井下运输“安全脉络” 

(黄陶勒盖煤炭公司巴彦高勒煤矿调度室)

“前方车辆即将通行,请注意避让!”11月9日,在该公司井下生产现场,当车辆驶入331盘区联巷路口时,巷道口安装的矿用本安型显示屏亮起警示信息,同步响起的语音告警回荡在巷道中。

针对原有红绿灯系统受定位信号制约、响应滞缓的问题,该公司成立项目攻坚小组,对系统全面优化升级,通过为车辆加装RFID标识卡,在联巷路口部署“UWB+RFID”双重定位天线,实现了红绿灯区间闭锁的精准触发,为井下车辆装上了“智慧导航”。

他们为40余辆无轨胶轮车装上视频监控系统,深度融合雷达探测与智能AI视频分析技术,车辆不仅“耳聪目明”,同时兼具“思考判断”能力,可自动识别、判定并记录闯红灯等违章行为。在顺槽等关键区域设置“电子围栏”,一旦监测到前方半径距离1.5米内有车辆或人员,立即通过车载终端向司机发出提醒,有效避免事故发生,运输效率同比提高10%,事故发生率降低至3%以下。

智改赋能  奏响减人提效“安全乐章”

(黄陶勒盖煤炭公司巴彦高勒煤矿智能管控中心)

推进智能化建设,以“减人”实现“增效”,以“无人”保障“安全”,是提升矿山本质安全水平的固本之策。该公司聚焦传统岗位值守密集、效率偏低的痛点,沿着“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的变革路径,构建起覆盖皮带运输、立井提升、通风、压风、供电、排水六大系统的远程集控平台,实现了关键设备的“联控联调、智能决策”。

“以前3-1主运皮带安排专人盯守,现在运用AI识别技术,能自动识别空载、跑偏、堆煤、异物以及人员违规穿越带式输送机等异常,及时进行联锁控制和语音预警。”该公司机电管理部部长孙宾介绍。

智能化革新让成效看得见,近两年来,该矿主要机房、变电所及主运皮带等25个关键场所转为集中控制和无人值守,智能化运维正驱动设备升级与生产效能协同跃升,为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提供“硬核支撑”。

智慧预警  筑牢风险防控“前沿哨所”

(黄陶勒盖煤炭公司巴彦高勒煤矿安监员根据平台预警信息查问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居安思危,行路才能更平稳。面对煤矿安全风险“隐蔽性强、动态变化、跨域关联”的挑战,该公司联合中国矿业大学,打造了集“感知、研判、预警、处置”于一体的煤矿安全风险分析研判信息平台,为矿井装上了“智慧大脑”,推动风险管控从“被动防御”升级为“主动布防”。

该平台整合安全监测、人员定位、供电排水等超20类子系统数据为一体,构筑起“人、机、环、管”全方位管控体系,实现了从风险辨识、隐患上报、整改验收到分析总结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值班人员轻点鼠标,即可通过平台“一张图”清晰掌握全矿风险分布,一旦发现异常,平台会自动生成预警信息并推送至相关责任人的电脑端和手机APP,在井下现场即可通过APP上传处理结果,让每一项隐患处理都“有迹可循、责任到人、整改到位”,四季度以来,累计通过该平台排查问题1200余条。

从2021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井工矿智能化综采工作面验收,到如今荣获2024年度“双十佳煤矿”,安全生产突破4000余天,黄陶勒盖煤炭公司正以铿锵步伐,在“科技兴安、智能提效”的征程上笃行致远,续写着能源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亮眼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