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新闻宣传是黄陶勒盖煤炭公司的一块“短板”,排名长期徘徊中游,与企业的实力与贡献度不相匹配。如何扭转局面,让宣传工作的“软实力”成为驱动发展的“硬支撑”?答案在于:人。
今年以来,该公司新闻宣传工作以“干更好、争一流”的决心,实战化锤炼宣传队伍的“眼力、脑力、脚力、笔力”,成功激活了宣传工作的一池春水,推动新闻宣传工作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精彩蝶变。
练“脚力”让素材沾着“煤尘气”
“宣传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编故事’,而是要到井下工作面、到职工宿舍区,把耳朵贴近职工心跳,把笔尖对准生产现场。”这是该公司对全体宣传人员的首要要求。

图为黄陶勒盖煤炭公司宣传干事深入生产一线录制新闻素材
为了让宣传力量“沉下去”,他们彻底打破过去“等线索、靠材料”的被动模式,推动专兼职通讯员主动扎进生产一线,跟着矿工下井,记录综采支架下的坚守;守在检修现场,捕捉设备调试的细节;走进学习室,倾听班前会后的心声。得知30名山东老矿工扎根西北的故事后,通讯员多次跟踪采访,用细腻笔触记录他们从“异乡人”到“新干将”的转变,《30名山东“老矿工”化身西北“新干将”》一文发布后,在新老职工中引发强烈共鸣。
如今,“下一线、找素材”成了他们的习惯,他们每月至少深入基层8天,兼职通讯员每周必到生产现场“蹲点”找亮点,全年累计深入井口、工作面、职工生活区200余次,报送挖掘各类新闻素材50余次,那些沾着煤尘、带着汗水的素材,成了宣传作品最动人的“底色”。
磨“眼力”让选题踩准“发展脉”
选题要么“零打碎敲”,要么“跟风凑数”,很多稿件不接地气、没有阅读性。这是该公司新闻宣传工作曾经的难点。为了让宣传“不跑偏、有分量”,他们从“选题策划”入手,锻炼队伍的“眼力”,既要能看清行业趋势、企业重点,又要能捕捉职工关切、基层亮点。

图为黄陶勒盖煤炭公司宣传干事进行基层采写
他们搭建了“月策划+周研判”的选题机制,每月结合安全、降本、提质等核心任务,定出“宏观方向”,比如“一季度降本增效专题”“安全生产月系列报道”;每周召开选题会,梳理基层线索、分析实时动态,从“职工关心什么、企业要推什么”里找结合点。今年以来,平均每周梳理核心选题6到8个、基层线索20余条,选题落地率从过去的不足50%提升到85%。
同时,他们还组织队伍“向外看”,通过微信公众号、行业网站对标行业优秀企业,学习他们“怎么找选题、怎么挖深度”。比如看到同行用“小切口讲大故事”,他们就试着把“工装规范”这个严肃话题,和时尚“OOTD”结合,推出《OOTD大赏,工装你穿对了吗?》,用轻松形式传递安全知识,既接地气又有传播力;看到行业关注“低成本发展”,就立刻聚焦公司实绩,写出《成本较力争目标降低超2%节支创效逾千万》,用精准数据说话,让宣传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
活“脑力”让理念跟上“新节奏”
新闻宣传从来都不是“额外活”,而是正向激励的“生产力”,企业发展既要“埋头干事”,更要“抬头发声”。为了扭转过去的错误认知,他们从“思想根源”入手,用一次次专题会、谈心谈话、“头脑风暴”,给宣传队伍“换脑筋”。

图为黄陶勒盖煤炭公司宣传干事进行采访
他们把“干就干更好、争就争一流”的理念,融入宣传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在考核上,将“年度媒体用稿量增长50%、每月爆款作品突破3件”等硬指标,在队伍配置上,推行“党建专员+高校毕业生”双配置,今年选拔12名本科毕业生充实到基层通讯员队伍,既注入新鲜血液,又通过“动态淘汰机制”营造良性竞争,让“不想干、干不好”的人有压力。
思想一变天地宽。过去,兼职通讯员觉得“写稿是负担”,现在主动找线索、抢选题;过去,专职人员“按部就班发稿”,现在主动琢磨“怎么写出爆款、怎么传递价值”。今年以来,专职宣传人员发稿量同比提升57%,通讯员投稿量同比增幅达60%,“比学赶超、争创精品”的氛围越来越浓。
提“笔力”让作品撑起“好口碑”
“有了好素材、好选题,没本事写出来、拍出来,也是白搭。”这是该公司党群工作部宣传干事赵紫旭曾经的心声。

图为黄陶勒盖煤炭公司对基层通讯员进行一对一技能培训
为了提升队伍的“笔力”,他们搭建了“对标学习+技能培训+实践练兵”的“三位一体”培育机制,让通讯员“会写、会拍、会剪”。今年以来,他们举办短视频剪辑、H5制作、新闻写作等专项培训6场,覆盖50余人次。这些接地气、重实效的技能培训,不仅精准补上了通讯员在新闻采写、视觉创作、新媒体运营上的能力短板,更让“学即能用、用即见效”的实战思维深入人心。
从“被动应付”到“主动作为”,从“量少质弱”到“精品迭出”,黄陶勒盖煤炭公司的新闻宣传“翻身仗”,靠的是“四力”淬炼出的硬队伍。未来,他们将继续以“干更好、争一流”的姿态,让宣传队伍更有活力、宣传作品更有温度、宣传工作更有价值,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声、持续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