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闲置电机,机电工区下周的修复项目能用上;那批专用液压支架,已经和综采二区沟通好了,可以调剂给他们……”10月8日,在黄陶勒盖煤炭公司物资供应中心的仓库里,“两化融合”管理办公室的定额员李泽荣和几名同事正对着一本厚厚的“闲置物资台账”进行清点。
今年以来,黄陶勒盖煤炭公司秉持“一切成本皆可控”理念,持续深化“两增三降四提升”活动,贯彻落实降本增效“八项硬性措施”,在生产经营每个环节寻找利润点,以精细管理为“利刃”,书写降本增效“大文章”,掀起了一场全员参与的降本增效攻坚战。
机制驱动 激活全员“降本基因”

图为黄陶勒盖煤炭公司检修工正在维修井下回收上来的废旧锚网
肩上扛着旧电缆钩,手里拎着旧控制器、螺丝等小件,该公司机电工区机修工张明辉每次升井都是满载而归。
这份主动背后,正是该公司实施“归口管理、专业考核”机制,将节约成效与奖励直接挂钩带来的积极变化。他们设立“废旧物资回收站”,将回收的钢带、锚杆等物资,标准码放在回收站内,节省了材料投入,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
在机修厂,这样“我要降本”的自觉行动也在每天上演,检修工梅兴刚举着刚修复的液压阀算起细账:“修复这个旧阀成本不到80元,比买新的省了500多元,厂里还给我们10%的创效奖励,大家现在都抢着修旧利废。”小修小补汇聚成大效益,今年以来,该公司修旧利废累计创效230余万元,兑现考核奖励64万余元,“变废为宝”成为全员共识。
全链管控 拧紧“物资管理”阀门

图为黄陶勒盖煤炭公司物资供应中心库管员正在清点物资
走进该公司物资供应中心,映入眼帘的是清晰地展示着预算、消耗与库存数据的看板与电子图表,物资储备结构与生产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正通过该公司的物资可视化管理模式得以实现。
他们建立“预算分解-计划联动-入库核验-出库闭环-盘库考核”五步法,实现物资从计划到消耗的全周期标准化管控,通过ERP数字化管控平台,管控流程清晰可见,物资计划准确率提升至90%以上。
针对各单位间存在的库存壁垒,他们全面摸排井上下库存物资,建立闲置物资台账,持续深化库存压减专项行动,让“沉睡”的资产流动起来。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完成252项闲置物资的调剂,盘活金额高达530余万元。物资仓库不再是单纯的储藏室,而是变成了一个高效的“内部资源调配中心”。
内部协同 激活“自主创收”引擎

图为黄陶勒盖煤炭公司机修厂职工正在为矿区标识喷漆上色
“外委施工不仅费用居高不下,因为外包团队不熟悉井下环境,出现了施工衔接不畅、响应效率低等问题,增加了‘隐形’成本。”在这样的情况下,“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理念逐渐成为该公司干部职工的共识。
他们重新规划施工模式,严控外委施工费用,将内部团队自主承揽提上日程。面对巷道维护、排水点设施安装维护等项目,超前谋划、精准制定施工方案,不仅缩短了工期,还减少了因沟通偏差导致的返工。今年1-9月,节支外委费用230余万元,这些节省的资金被重新投入到安全生产、设备升级中,形成良性循环。
该公司机修厂紧跟步伐,秉持“能自制不外购、能自修不外委”的理念,业务范围从核心的设备维护,承包井下牌板的自主打印,再到为矿区党建标识重新喷漆上色,成功将122万余元的外部业务转为自主创收,企业效益再“加码”。
从井下到地面、从仓库到市场,黄陶勒盖煤炭公司将“六精六提”管理基因植入每一个环节,不仅收获了沉甸甸的经济效益,更培育了全员参与、持续改善的精益管理文化,生动演绎了一条通过内涵式管理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