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机滚筒截齿切割煤壁声音轰鸣作响,乌黑发亮的煤炭如潮水般不断涌入刮板运输机……这种在煤矿井下最寻常不过的画面,却是刘园子煤矿多措并举优化生产后稳产满产的最真实写照。
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挑战,该矿坚持以创新为引领、以实干为基础,在生产组织优化与标准化治理方面持续深耕,交出了一份“提效、降本、保安”的优异答卷。
该矿51504工作面于去年10月份启封后,便遭遇严峻挑战:近30%的液压支架出现倾斜,最大倾角高达47°,同时叠加顶板破碎、淋水严重、溜槽损坏等多重困难,安全推采步履维艰。
“当时我们面对的可以说是一个充满‘坏脾气’的综采面,”据该矿党总支书记杨贤江介绍,为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啃下这一硬骨头,他们组织综采队职工“连轴转”,通过远程操控液压支架、精准调控油缸动作、全程监控调架角度等措施,不仅实现支架安全复位,更比原计划提前15天恢复生产。
同时,针对工作面煤层倾角大,需采用旋转开采工艺的实际,他们科学制定“割通刀、溜尾多进、溜头少进”的转采原则,创新应用“扇形推进”“动态调向”等工艺,通过挂图作战和精准调采,动态调整支架与运输机顶推角度,有效抵消设备下滑趋势,攻克了传统直线开采无法回收边角煤和圆弧煤柱的技术瓶颈,最终用56天成功实现转采,避免了20万余吨煤炭资源的浪费。
劳动组织优化同样成效显著。该矿将采煤班次由“三八制”调整为“中班+夜班”生产、早班专职检修的模式,每班有效作业时间延长1小时,人均工效由年初的62.1吨/工提升至目前的74.5吨/工,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该矿还频出实招妙招。维修液压支架立柱时,他们主动与厂家协商争取免费提供单向阀配件并实现自主更换,累计更换112套,节约成本9.77万元。在运输顺槽引入巷修机替代人工卧底,效率提升50%,既减轻职工劳动强度,又保障了设备运行空间。
此外,他们还将主副井修复后的槽钢梁用于回风顺槽支护,目前已复用36架,实现了废旧材料的循环利用。
标准化治理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针对井下淋水问题,该矿在回风顺槽加设防水雨棚,实施卧底硬化,掘砌沉淀池8个,同步修复水沟,真正实现淋水“不外溢、不渗透”。运输顺槽与回风顺槽分别采取调整支护排数和分段支护模式,在提升安全水平的同时减轻职工劳动强度。
如今,该矿51504工作面正以精益管理持续激发生产潜能,以标准化建设不断筑牢安全防线,为矿井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