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大漠深处磨砺十年,初心不改,36岁的脸庞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沧桑,平凡的坚守,换来的是煤矿“咽喉”要道的畅通,他用行动诠释爱岗和敬业。他就是2021年度山东能源先进个人、西北矿业黄陶勒盖煤炭公司巴彦高勒煤矿机电队井筒维修班长张海龙。
“出门在外不要给咱山东人丢脸!”2012年,张海龙带着老父亲的嘱托,走出校门踏进巴彦高勒煤矿的大门。进入岗位,面对设备密如蜘网般的电气设备线路图,他愕然了。“这么多机电设备,别说维修了,有些连见都未见过,靠我在学校学的那点知识,咋能修的了这些机电设备呀?”张海龙犯了难。
想打退堂鼓时,想起了父亲的话,张海龙暗下决心,与一大摞子电气专业教材较上了劲儿,在别人看电视和朋友小酌一杯的时候,他选择苦读苦思。每次检修设备时,故障部位、原因、相关原理分析等,他都条分缕析地记下来,迄今为止,他累计做笔记达20多万字,凭借这股钻劲儿,张海龙练就了一身本领,不到一年功夫,就对岗位上的电气设备检修要领了如指掌。张海龙从门外汉到熟练工,再到生产骨干、班长,十年的工作中,他在岗位上不断摸索,不断钻研创新,成了矿井筒维修的行家里手。
2015年8月,巴彦高勒煤矿副井提升机更换首绳后,承力侧板出现不同程度磨损,继续磨损将会严重影响提升安全。针对这一提升难题,张海龙白天上班认真现场研究,寻求问题的症结所在,晚上回宿舍查找资料找答案、绘草图。有一天晚上,已是凌晨两点半,他萌生了破解副井提升机钢丝绳首绳存在轴向扭力,导致的首绳悬挂装置侧向磨损问题关键所在。“如果采用四联板卡控制钢丝绳释放扭力时的旋转速度会怎么样呢?”有了这个想法,他兴奋得一夜没合眼,第二天一早他就到创新工作室开始模拟,通过多次试验,终于成功。工艺推广应用后,有效减小了承力侧板磨损率,每年节约成本近100万元。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遇到问题张海龙从不轻言放弃。正是因为这种精神,他的创新成果一个接一个推出,其中“主井提升机主电机强制风冷系统改造”“副井提升机、副井大罐内主车器的研制与安装”“用木楔子掩车改为内阻机械制动”等改革创新累计创效240余万元,他也成了闻名矿区“土专家”“小发明家”。
勇担重任攻难关。2018年3月巴彦高勒煤矿调整主井提升机检修时间,地面原煤线102卸载点检修时间过长这一“老大难”问题摆在了张海龙面前。张海龙说:“这活咱不干谁干,咱们必须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面对102卸载点场地限制,液压站与执行机构只能设立在卸载点二层平台,在检修需要倒换系统时,人员需要不停来回上二层平台开关闸板,导致检修时长大大增加。张海龙以“钻牛角尖”的架势不断从网上查找资料,天天磨着技术主管研讨这一难题,最终得出了解决方案,重新改造平台,更换一套5.5千瓦液压系统与执行机构总成,实现一层平台控制闸板,解决了人员爬上爬下的难题,年度创效近7.9万元,该创新成果同时在山东能源“五小”创新成果评审会获得二等奖。